《星星知我心》中明星搶了娃娃的風頭
  
  平安在《星星知我心》中變身“超級奶爸”
  羊城晚報記者 章琰?
  一檔《爸爸去哪兒》,火了五個星娃,火了數個拍攝地,火了“萌娃”服裝產家,更火了一個新興綜藝領域——親子節目。除了《爸爸去哪兒》外,《老爸老媽看我的》、《好爸爸壞爸爸》、《我猜我寶貝》、《辣媽學院》、《爸爸請回答》、《寶貝看你的》等紛紛搶灘親子類節目市場;而浙江衛視《人生第一次》剛剛落幕,同樣主打“萌娃”概念的新節目《星星知我心》就接檔播出。有業內人士透露,今明兩年,起碼有24檔與親子有關的節目扎堆出現。
  1、●新節目
  和《人生第一次》“演播室嘉賓點評 小朋友外景做任務”的傳統模式不同,《星星知我心》走的是“明星臨時父母帶陌生小孩”的全新模式,頭幾期邀請瞿穎、平安、明道、吳映潔、王櫟鑫等毫無做父母經驗的明星加盟。
  網友意見:
  明星搶風頭
  孩子打醬油
  前晚節目中的四個明星,平安、吳映潔、王櫟鑫、瞿穎均未婚嫁,照顧孩子是他們的“人生第一次”。於是,觀眾看到了平安的手足無措、吳映潔的各種崩潰……明星嘉賓的任務只是和孩子“和睦相處”、“逗樂孩子”,這讓不少觀眾吐槽“不像父子、母子關係,倒像是大齡青年來當00後玩伴”;而吳映潔對哭鬧女孩的不耐煩態度,也引髮網友指責。
  節目中除了明星戲份不少,明星的爸爸媽媽圈中好友也紛紛搶鏡——當晚,平安的媽媽來了,瞿穎的媽媽來了,吳映潔的“乾媽乾哥”隔空送來了祝福。明星們照顧孩子的戲份減少了,取而代之的是瞿穎的媽媽因為瞿穎“不婚”而產生的母女爭執,平安和去世父親的隔空對話,吳映潔和“乾親”們的真情告白……這些綜藝化的元素,讓網友大呼“孩子徹底打醬油”。
  導演回應:希望能反映三代人觀念
  很多人拿《星星知我心》和《爸爸去哪兒》對比,認為前者的演播室等環節沖淡了真人秀的概念,照顧孩子部分也不充分,不過也有觀眾認為“看到了明星的另一面,確實感動了”。對此,《星星知我心》導演馮軍表示:“節目一個多月前就確定接檔《人生第一次》,《人生第一次》反映了很多中國式教育的問題以後,我們的想法是,通過三代的家庭關係,通過明星的個體家庭,反映出不同的群體現狀。比如吳映潔和王櫟鑫是90後的家庭觀,瞿穎就是剩女的家庭觀。也許有些生硬,但這確實是努力的方向。”
  2、●猜緣由
  24檔親子節目同室操戈,引發熒屏瘋狂的原因何在?對此,羊城晚報記者採訪了多位電視臺相關負責人。
  文化原因:亞洲文化重血親關係
  從微博搜索的結果來看,大部分觀眾被節目吸引是由於節目中孩子的“童真可愛”。此前《爸爸去哪兒》原版節目在韓國走紅,媒體調查觀眾投票顯示,該節目的魅力點排在第一位的是“孩子們純真的童心”(44%),排在第二位的是“重新發現了父愛”(11%),“作為養育孩子的父母,有許多共鳴”(7%)排名第四,排名第三的才是針對其中的一個明星兒童。
  不僅僅中國,亞洲其他國家親子節目近幾年也愈演愈烈。日本NTV的《我家寶貝大冒險》是歷時最長的節目,播出20多年來一直收視名列前茅;韓國《爸爸,我們去哪兒》不僅在半年內登上收視榜首,更斬獲今年韓國百想藝術大賞的“最佳綜藝節目”獎。相比之下,“隱私觀”強烈的西方卻並不盛行這類節目。在電視產業最發達的美國,親子節目一度被社會輿論廣泛批判,有媒體直言這類節目會給孩子帶來壓力,也會給明星婚姻帶來負面影響,此類節目壽命常常超不過兩季。
  市場原因:80後人群成收視主體
  今年《小兒難養》、《小爸爸》、《辣媽正傳》等描寫80後育兒歷程的熱劇獲得了極高收視率。電視劇的這一風頭,毫無疑問也刺激了綜藝節目製片方。浙江衛視戰略發展中心副主任陶燕介紹,“無論是《爸爸》還是《人生第一次》,25-34歲年齡段收看人群已經構成了絕對主力,“這個年齡段觀眾占全部收看人群的52%,而原來的主力收視人群35-54歲年齡段,從傳統的55%下降到了28%”。
  記者也從湖南衛視《爸爸去哪兒》導演組得知,該節目首期女性觀眾收視率1.92%,占比近2/3;核心25-34歲收視率高達2.13%,份額12.8%,占比高達36%,是收視率最高的群體;觀眾學歷大學以上收視率1.82%,份額9.3%,占比達35%。總導演謝滌葵分析,這類收視核心群的集中度,也是廣告商所看重的。
  《人生第一次》的贊助方某奶粉商談到:“廣告界有一句話,叫有‘廣告費用有50%是被浪費的,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浪費在哪裡’。我們之前投過別的欄目,但後面分析大概只有19%的收視人群是潛在客戶,而投放在《人生第一次》,到達率增加了100%。”
  政策原因:應對禁令研發新節目
  在今年7月底,廣電總局推出“限唱令”,多檔音樂類選秀受到影響。“不能唱歌”之後,衛視亟待研發新的節目,浙江衛視戰略發展中心首席模式研究員鄭宏表示:“我們想到的有相親、益智、語言、美食、舞蹈……事實上,除了愛情元素,我們覺得親情也是當前很重要的一環,而且這種節目類型不容易受到政策影響。”
  相比歌唱類節目,親子秀節目投資要小很多,就算失敗了或被“調控”了,“損失也不大”。鄭宏算了一筆賬:瞿穎、平安等明星的邀請費用是大牌歌唱類節目的1/5不到,演播室搭建的成本是演唱會類型的1/2,也省卻了樂隊、音響等成本,更符合“節儉辦節目”的特色。
  教育原因:觀眾從中收穫教育理念
  幼兒理論教育認為,3-6歲是幼兒對外探索最重要的時期,因此多檔親子節目都選擇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。馮軍表示,做孩子的真人秀最難,因為孩子特別“不可控”。
  在《人生第一次》中,有嘉賓對“是否應該讓小孩子一個人外出做任務”進行了激烈的討論,節目製片人陳佃解釋,“我們一般都是將任務設計在合理範圍內,不是故意為難小朋友,而是為了鍛煉他們的獨立自主能力”。在《星星知我心》也設置了不少環節,檢驗小朋友處理事情的能力,營造真正的“真人秀狀態”。
  3、●說擔憂
  目前扎堆的節目中,也有不少節目效果不佳,甚至讓網友發出“這簡直是虐娃”、“純粹拿孩子開玩笑”的感嘆。
  同質化:同樣面臨政策風險
  和以往唱歌、相親類節目一樣,現在各家電視臺也一窩蜂地推出親子節目,同質化相當嚴重的這20多檔親子節目,或許大浪淘沙之後可以幸存的也不多。
  此外,親子節目也需要考慮政策風險。廣電總局近日對2014年節目編排提出新要求,明確規定每家衛視每年新引進的國外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超過一檔。目前剛剛興起的親子類節目大部分來自版權引進,總局的這一要求也成了懸在衛視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。比如湖南衛視將面臨《爸爸去哪兒》和同為韓國引進的《我是歌手》二選一的尷尬局面。
  娛樂化:失去童真童趣初衷
  有媒體評論人士撰文分析,此前已有歌唱節目成為利益方造星渠道,親子節目也可能重蹈覆轍,成為明星企宣包裝的工具,失去讓觀眾關註童真童趣的初衷。據韓國媒體報道,33歲的韓國歌手尹民秀在參加韓國原版《爸爸,我們去哪兒》之後,其8歲兒子尹厚獲得廣告商青睞,父子倆連續代言多個品牌。就連一向低調的巨星權相宇,也打算讓兒子參加《爸爸,我們去哪兒》下一季。編輯: 彭小紅  (原標題:“限唱令”後多檔親子節目相繼推出 “萌娃”熒屏扎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vgqeifjro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